莆仙鯉聲賀中秋 藝術傳承弘文化
由中華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贊助的“莆仙鯉聲迎中秋”活動,九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鏡平學校小學部禮堂舉行首演。是次演出邀請了福建省仙游縣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來澳,獻演多折精彩的劇目選段,包括劇目《春草坐轎》、《百花亭》、《迎春牽狗》、《敬德畫像》、《媽祖賜福》,吸引澳門市民、青年學生及福建鄉親到場觀賞,大獲好評。
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源於晉末至南北朝時中原百姓南遷,把百戲傳入福建莆田、仙游等興化方言地區。莆仙戲有傳統劇目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的有八十多個,其曲牌名、音韻、詞格與唐宋大曲詞調相同,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藝術魅力,於二○○六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十多年來,莆仙戲在搶救、繼承、創新、發展上成績顯著,創作、改編、演出的優秀劇目有二百多個,莆仙戲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曾遠赴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華僑聚居的東南亞國家演出,深受海外華僑的歡迎。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崔世平理事長,活動籌委會主席、湯梅笑副理事長表示,冀藉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澳門居民認識更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該會自二○○五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承促進中華民族融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弘揚華夏文化作貢獻的宗旨,多年來不斷引入古琴、京劇、黃梅戲、川劇變臉、延邊歌舞、江山婺劇、膠州茂腔、江蘇錫劇、台灣少數民族表演等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來澳獻演,讓澳門市民接觸、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崔世平理事長表示,該協會未來將舉辦更多交流活動,澳門同樣擁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遺項目,會爭取與內地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加強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九月二十四日晚上八時安排嘉賓專場欣賞表演,李沛霖會長出席並向參演團隊致送紀念品。這次“莆仙鯉聲迎中秋”來澳獻演,由傅麗雲、胡振東、林清霞、邱陳越、張順、朱天武、林平芳、蔡新枝、黃國慶、李玉琴、吳荃穎等多位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的主要演員參演;活動獲福建省仙游縣人民政府、福建省仙游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及澳門鏡平學校等單位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