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鯉聲迎中秋 ──2023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賀中秋】免費報名
在過去十七年間,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曾以不同主題邀請各地文化精英團體獻藝,如京劇、黃梅戲、昆曲、川劇變臉、延邊歌舞、江山婺劇、膠州茂腔、江蘇錫劇、台灣原住民演出單位等,冀透過演出,能讓澳門市民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多元的中華文化,從而培養欣賞中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今年活動以“莆仙鯉聲迎中秋”為主題,邀請福建省仙游縣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表演團體與大家同賀中秋佳節。
演出名稱:莆仙鯉聲迎中秋──2023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賀中秋
演出日期:2023年9月24日 (周日 ‧ 八月初十)
演出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正
演出地點:澳門鏡平學校小學部8樓禮堂 (澳門俾利喇街126-128A號)
報名及查詢
網上報名:https://forms.gle/r8u4Gs4A5b9CAspQA
截止日期:2023年9月22日
電郵:info@ccea.org.mo
--
演出流程
演出一:《春草坐轎》
演出二:《百花亭》
演出三:《迎春牽狗》
演出四:《敬德畫像》
演出五:《媽祖賜福》
--
莆仙戲介紹
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因宋時莆田、仙游隸屬興化軍,明、清時隸屬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莆仙戲源於晉末、南北朝時中原百姓南遷把百戲傳入福建莆田、仙游等興化方言地區,有傳統劇目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的有八十多個,其曲牌名、音韻、詞格與唐宋大曲詞調相同,如《目連救母》等。莆仙戲行當按南戲舊規劃分,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淨)、末、丑,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稱“八仙子弟”。“靚妝”行當乃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因此莆仙戲被稱為是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過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華僑聚居的東南亞國家演出,深受海外華僑的歡迎。
七十多年來,莆仙戲在搶救、繼承、創新、發展上成績顯著,創作、改編、演出的優秀劇目有二百多個,如《琴挑》、《團圓之後》、《春草闖堂》、《新亭淚》、《晉宮寒月》、《鴨子醜小傳》、《搭渡》、《狀元與乞丐》、《秋風辭》、《乾佑山天書》、《葉李娘》、《媽祖——林默娘》、《借新娘》等劇目。2006年莆仙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演出單位介紹
福建省仙游縣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成立於1952年,至今有70年歷史,是全國重點地方戲曲表演院團,也是仙游縣唯一的專業表演團體。自建團以來,創作演出的《團圓之後》、《春草闖堂》、《新亭淚》、《葉李娘》、《魂斷鼇頭》等經典劇目,曾多次晉京和出國進行藝術展演,蜚聲海內外。鯉聲劇團人才輩出,培養了眾多的全國知名劇作家、作曲家和表演藝術家。
70年以來,鯉聲幾代藝人潛心鑽研傳統藝術,傳承了眾多獨具特色的經典劇目,如《目連救母》、《百花亭》、《千里送》、《敬德畫像》等,呈現出從宋元以來,歷經時間磨礪而成的莆仙戲經典的藝術範式,為古老莆仙戲的薪火相傳作出突出貢獻。
--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簡介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於2005年4月成立,為澳門各界人士自發成立之民間非牟利團體。本會宗旨為發揮澳門在兩岸間的橋樑作用,加強兩岸四地的交流互動。團結世界各地華人,增加彼此在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了解和溝通,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交流協會
贊助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
鳴謝單位:福建省仙游縣人民政府
福建省仙游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澳門鏡平學校
演出單位:福建省仙游縣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
--
觀看演出需知
敬請於活動前15分鐘到達會場排隊入座,座位有限,先到先得。女士請勿穿着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