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公開講座

“2012名人公開講座——中華文化傳承和兩岸文化發展”


日期2012528日(星期)
地點:澳門科學館會議中心會議廳
主講嘉賓: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一川先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頤武先生
                   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教育部語用所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名譽會長,中國辭書學會顧問  李行健先生
                   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  楊渡先生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與中華文化總會(台灣)攜手於5月28日下午5時正假澳門皇都酒店二樓維凱廳,合辦“中華文化傳承和兩岸文化發展”專題演講,邀請兩岸的文字學者,以傳承中華文化及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為題發表專題演講,讓澳門社會各界人士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並以同根同源的文化精神聯繫兩岸三地之間社會、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促進彼此的交流與合作。

        王一川以“兩岸大眾文化交流的新景觀”為題,以兩部大熱的影片(《失戀33天》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例進行演講。他介紹兩部影片的主要內容後,說兩部影片中傳統的呈現方式與共通性。指出它們分別再現古典“怨女”模式和“伊人”模式體現出傳統性與當代性的糾結。其共通性為這兩部影片的網路行銷成功為標誌性事件一種線民直接參與電影創作、生產、行銷及觀賞的線民間雙向互動式電影產業形態正在快速成長和崛起。最後,王一川談到討論兩岸大眾文化發展新格局他認為:攜帶著傳統性與當代性的共同糾結,兩岸大眾文化的互動式發展會越來越頻繁和深入。

        張頤武以“中国的全国化:华语文化的新机遇”為題,分析中國內部的结构性变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張頤武說,“全国化”是最近《环球时报》所提出的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它和“全球化“相互纠结,互为表里,形成了中国的新的发展形态。他從兩個維度解析:分別是社會生活及新媒體帶來的。社會生活中講到兩面:一是不同的城市许多人到大城市或东南沿海寻找机会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新兴的以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兴起,以及能源和原材料的价值的重估所带来的新的原来落后的空间的崛起,这些地方也显示了消费的活力和全国性的影响力。“全国化”的另一个维度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结构張頤武認为有“四跨”值得我们高度关切:“跨平台”、“跨群体”“跨代际”“跨文化”

        楊渡的演講題目為:“建構中華語文的知識寶庫”,他講到辭典編撰的一些難題,比如:達數百萬字以上的文字形音義注釋要如何產生;如何確定熟是熟非;一些詞的差異性等等。最重要的是兩岸的溝通與協作,最後兩岸擁有各自的「一朵雲,」依照其需要「彩繪」編輯,唯有兩岸合編的常用辭典與大辭典內容,是合作檢視出來的,這一部份是共享的交集,其它則依據各自的需要,加以增減編輯。最後,楊渡為大家介紹漢字的博大精深。

        李行健在5月29號與澳門同學的座談會題目為:“大陆与澳门语文生活漫议”,從語言、詞語、文字三個方面講解兩岸的差異。他建議:为了澳门与大陆交流的方便,澳门完全可以可考虑使用繁体或简体何者更方便,或者按澳大教授程祥徽先生早年提倡的“繁简由之”。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交流協會
                 中華文化總會(台灣)
贊助單位|澳門基金會


分享至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