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台關係論壇” –“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與澳台關係”座談會
“澳台關係論壇” –“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與澳台關係”座談會
日期:2010年4月24日
地點:澳門美高梅金殿酒店-宴會廳
時間:下午3時
劉羨冰 - 以古今中外文化精粹陶冶第一流人才
今天,澳門正在憧憬著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未來,思考著如何落實培養第一流人材的時刻,有眾多高等教育專家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請允許我帶大家回到1912年——98年前,蔡元培先生為民國制定的首個教育方針,其中的公民道德綱領:“揭法國革命時代所標舉的自由、平等、友愛(博愛)三項,用古文證明說:自由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蓋謂之義;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也,古者蓋謂之恕;友愛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是也,古者蓋謂之仁”。
這一公民道德綱領既宏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引納融合了西方先進的思想,為民國國民提供了優質的、科學的、多元的文化選擇。儘管蔡先生當教育總長的時間很短,當北京大學校長的時間也不長,但由於他的人格魅力以及綱領適乎時代要求,得到較廣泛的認同。(傅斯年分析:“蔡元培實在代表兩大文化,一是中國傳統聖賢之修養,一是法蘭西革命中標揭自由、平等、博愛之理想。”)百年回顧,這綱領得到一定程度的貫徹,發揮了深遠的歷史作用。在“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抗日救亡中,中華民族的確經歷了一場思想文化的洗禮。我國封建古老的傳統,煥發了青春,各個領域都湧現一批批、一群群第一流的人才,繁星燦爛,多不勝數,並成為民族復興的重要動力。
20世紀又是軍國主義抬頭、功利主義泛濫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連綿不斷的局部戰火,都給人類帶來災難;20世紀的教育又是智育掛帥的世紀,我們的公民道德教育不平衡、不足夠、普遍落後於科技、落後於時代,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寄託著人類希望的高等教育,不少存在四大問題:“過弱的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 。 這實質上就是蔡元培先生倡導的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與儒家的義、恕、仁精神的匱乏和缺失!
阿里士多德早就說過:“充分發展人的理性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說:“君子不器。”
蔡元培先生的育人目標也強調獨立人格的養成:“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
當然,教育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我們要培養21世紀的第一流人才,必須加強中外文化精粹的熏陶,確立益己益世、互利雙贏的全球倫理觀和關心地球、嚮往大同的宇宙觀的導向;讓未來的社會棟梁的個性與群性都得到充分發展,以培養獨立的判斷力、創造性的思維、健全的人格。我想:蔡元培先生的公民道德綱領今天仍有現實意義,甚至永恆的價值。以上體會,就教於列位。
何少金 - “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與澳臺關係”的思考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澳門興衰,同樣繫於教育。特區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明確將以“實施教育興澳”為指導方針。社會除重視基礎教育之外,也高度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在特區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下,澳門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邁向普及化的進程,高等教育理念逐步深化,辦學水準日漸提高,聲譽和吸引力與日俱增。當前,面對獨特的經濟結構和激烈的人才競爭,澳門高等教育既遇到了考驗,也迎來了發展機遇。因應新形勢,特區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必須進一步鞏固獨有優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發展步伐,為澳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把握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機遇一:區域合作得到加强。2009年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有效促使粵澳兩地在經濟、文化、學術、教育等方面加強交流和合作。
機遇二:澳大橫琴新校區的建設有利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2009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的決定》,此舉適應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幫助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展教育,特別是發展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推進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機遇三:特區政府重視高等教育。第三屆特區政府在2010年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將秉承高教多元發展的方針,支持各院校辦學自主,協調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提升高等教育質素和學術水平。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高教發展的“原動力”和“加速度”。
二、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準,增強綜合實力,樹立國際聲譽
由於歷史的原因及澳門回歸後市場主體呈多元化趨勢,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出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現今,在面積不足三十平方公里,人口五十多萬的澳門,共有10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規模接近三萬人,教學人員大約二千人。本澳高等院校高速發展帶來的生均資源不足、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生源質量下降以及就業壓力增大等不利因素,致使教學質量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有觀點認為,可以在基本不增加高等學校數量的基礎上,通過高校內部挖掘潛力,擴大招生規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方式,來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本人對此深表認同。
澳門高校數量多,但學校規模和教學品質卻參差不齊。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盡其所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在適當控制辦學規模的基礎上,集中精力搞好教學,盡力把學生培養成符合時代需要的高品質專門人才。因此,澳門的高等學校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克服高等教育職業培訓化的傾向,致力培養出知識結構合理、能力均衡、綜合素質優良的各類型人才。各高校必須致力於提高教學水準與辦學水平,在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能力與優化師資隊伍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打造著名高校,樹立國際聲譽。
三、調整專業結構,強化學科建設,健全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
澳門高等學校現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根據資料顯示,六成以上的學生修讀商務管理和旅遊娛樂服務,而人文科學、設計與藝術、文化遺產、新聞與資訊傳播、自然科學、電腦及資訊等專業卻少人問津,文化創意、綜合影視、教育創新等專業更付闕如。因此造成了高校專業設置帶有嚴重的偏向性,學科之間建設質量差異很大。不改變上述專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澳門的高校是難以很好發揮應有職能,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因此,有必要進行宏觀調控,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調整。
澳門的科研與學術交流雖然很活躍,交流數量不少,但學術品質卻不高。必須加強高等學校師生的交流,促進人才聯合培養,取長補短,造就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和學術領軍人物。同時,還應加強學術合作,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的創新,創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當前,澳門高等教育評估機制還不完善。澳門政府應在推動設立專業評估機構,進行各項評估、引導高等院校發展特色、完善獎勵機制等方面發揮導向性的作用。在特區政府主導下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明確政府、社團、企業、高校所應承擔的培養人才的責任,共同建立多元化人才測評機制,有效促進人才個體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四、加大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制訂整體發展規劃
長期以來,澳門高等院校的科研和學術研究受到科研經費的制約,澳門政府每年為高等院校提供科研投入本來不多,分配到每所高校就已經很少了,這很不利於本土的科技、學術創新發展。特別是那些私營高校,辦學和科研的經費就更不足了。澳門回歸祖國1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積累了充足的社會財富,特區政府已經具備鼎力扶持高等教育事業的經濟實力。倘若將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整合起來,則將凝聚起更為雄厚的實力,更有效地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
特區政府在2010年施政佈告中明確表示會就制訂非高等教育發展藍圖進行研究規劃,同樣,高等教育作為高深文化知識傳播創新的社會組織機構,更應有系統科學的發展規劃。特區政府對此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高校本身也迎合社會的發展趨勢,按自身特點和優勢,制定長遠的規劃。例如,根據經濟增長水準調節招生規模,按照新興產業、新興行業的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科研方向等等。甚至應該具備一定的預見性,先期做好準備,以便為社會的未來需求適時地提供必要的服務。高等學校發揮職能應當將長期性與短期性妥善地結合起來。一般說來,要為完成長期職能制定戰略計劃,為完成短期職能做出戰術安排。在長期職能指導下安排短期職能,通過完成短期職能體現長期職能的長遠目標和根本任務。
五、搭建更多更好的澳臺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和載體
從近十年澳門學生報考臺灣各大專院校的數字來看,呈逐年增長的勢頭。2000年報考臺灣的僅600人,到2009年已上升到接近3000人了。可見,到臺灣升讀大學對澳門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以目前而言,澳門臺灣兩地的高等院校也屬於單向的發展,原因澳門早在澳葡時代起,已經承認臺灣所有大專院校在澳門的資格,等同葡國學歷(就連香港也未能全部承認),直到回歸以後,臺灣學歷在澳門也能承認的。相反,到目前為止,臺灣地區只承認澳門大學的學歷,其餘一概不承認。有關方面已向臺灣教育部門陳述了多次,但仍未有進一步的發展,故造成澳臺教育上只得單向發展。
在全球化的時代,高等教育應面向全世界,各地高校都朝着更開放的模式發展,所以澳台兩地高等教育唯有打破單向發展才有新的希望。就如,澳門旅博業興旺,相對其他地區,高等院校中有較完善的培訓人才系統,如旅遊學院等,由此,可以吸納臺灣大學生來澳門就讀相關學科;如是者,臺灣在藝術設計上有較完善的培訓學科,如可以與澳門理工學院等院校共同開辦一些相關學科,讓兩地學生能互相觀摩或選修學科,也能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打破單一發展的困局。在此,也希望促請臺灣教育部門能盡快落實對澳門高等院校的認可制度,唯有落實方案,才能吸引臺灣學生到本澳就讀。
眾所周知,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比鄰埠地區辦得出色,也有不少高等院校培育這方面的人才,如果可以把相關的學科或理念引入澳門,從而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不但豐富了教育的版塊,同時,也達到區域合作的理念。如臺灣的誠品書店,其行銷理念或文化創意思維,引起不少地區的注目,如澳臺能藉此範疇來開展合作項目,不但在經濟上有所增益,在文化教育上也有得著之處。
為實現兩地的高等教育發展從單向發展變為雙向發展這一目標,特區政府應利用長期以來與臺灣當局的友好關係,及近年民間教育學術交往活動日益頻繁的契機,加大澳台之間的合作。喜聞特區政府將在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基礎上,把涉台事務納入政府日常施政範疇,確立正式溝通機制。期望兩地的高等教育發展能開闢一條新途徑。
參考書目:
1. 李嘉曾:《澳門高等學校發揮應有社會職能的努力方向》
2. 李嘉曾:《澳門高等教育如何應對高考新動向》
3. 李嘉曾:《澳門高等教育應當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4. 徐鳳山:《新經濟形勢下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
陳凱詩 - “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建構和意義
各位領導、各位校長、各位學者、各位嘉賓:
大家好!
我是澳門大學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工作小組項目經理陳凱詩。今天很高興出席由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與台灣“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聯合舉辦“澳台關係論壇2010”,主題為“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與澳台關係”研討會。首先,我在此謹代表身兼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計劃主持人 - 澳門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黃素君副教授,向各位問好。由於黃教授因公務未能抽空出席“澳台關係論壇2010”研討論,在此深表致歉。黃教授表示日後希望能與在座各位就高等教育發展問題進行交流及討論。現在就讓我對“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建構和意義作一簡單報告。
一、建置“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之緣起
早於2006年,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單文經教授洞察世界各國先進國家,早已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高等教育數據資料系統。當中以美國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素質最佳,聯邦政府設有專屬單位將各院校的數據資料整合成為大型的數據資料庫,用作國家政策制定的參考資料,並由專人從事院校機構研究分析。有見及此,單文經教授提出,澳門在追求優質化的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建置“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乃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一項重要的基礎建設。
二、建置“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之目的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對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建置存有兩大目的。
目的一:制定政策參考依據
目的二:促進高教研究發展
透過建立一個完備的資料庫,能滿足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及研究的需要。為澳門投身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員開拓參與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平台,藉此與不同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情況進行比較,透過訊息交流及互動討論,達致推動澳門高等教育發展與國際接軌。同時,高等教育資料庫能提供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素質的評估與檢視內容的保證,加強內部力量的整合,以及調整組織架構,使更具備競爭力。
三、“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的五年專案規劃
“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的提案,獲得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的高度重視,於2008年立項,並於同年委託澳門大學成立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工作小組開展工作,進行“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建置的五年專案計劃。五年規劃概要如下:
(一) 2008年(建立期)
開始建置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系統,包括購買軟硬件,規劃系統程序、保安工作及保養安排等。
(二) 2009年(嘗試期)
規劃院校、教職員及學生基本資料電子化,以及進行四個電子平台學生問卷試查。
(三) 2010年(成長期)
安裝教職員行政資料系統平台,以及進行四個電子平台學生問卷調查。
(四) 2011年(成熟期)
行政及教職員資料系統在公立及私立院校試行運作,並進行四個電子平台學生問卷調查,以及更新系統軟硬件設備。
(五) 2012年(穩定期)
繼續優化行政及教職員資料系統與問卷調查系統,繼續進行四個電子平台學生問卷調查。
2010年,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已進入了成長期階段,但仍在不斷建立與優化的過程中,為了尊重及保障從每所高等院校獲取的資料數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十分重視資料數據的保密性,故資料數據必須取得官方及各院校的批准與發放,才能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這是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建置的狀況。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在參與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事務上除了致力建置高等教育資料庫,推動澳門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還透過參與教師教育聯盟,積極加強泛珠三角高等教育發展的緊密聯繫。
四、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積極推動教師教育的研究
澳門大學將遷往橫琴新校區,在迎接新的挑戰與機遇的同時,大學進行一系列優化的工作,例如師資與課程等(如有興趣者,請與大學公關部聯絡)。教育學院亦配合大學發展的路線,既回應本地需要,同時也積極邁向國際化。因應澳門高等教育本地化的趨向,以及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響,澳門大學積極地與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機構結盟。2004年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與泛珠三角九省區域的重點師範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在廣州成立了泛珠三角區域教師教育聯盟。更於2007年,成功舉辦了泛珠三角區域教師教育聯盟第三次研究會。該研究會主題為“教師教育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其實,“教師教育研究”是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重點方向,也是本院的宏遠、使命與課程宗旨,教師教育培訓更是澳門大教育學院2010/2011學年的博士點。
教育學院作為澳門最大的師資培育機構,承擔職前教師教育及在職教師培訓雙重功能,服務對象含蓋了幼兒教育、小學、中學等三個階段的學校老師。我們確信關注教師教育培訓對澳門人才培育發揮深遠的影響。從微觀角度,加強教師教育能提升教育學院人才培養的素質。從宏觀角度,教師素質與整體教育制度(包括中小學教育)存在重大的相關性,長遠影響澳門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因此,希望透過“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五年專案計劃與“教師教育培訓”博士點,能互相配合促進澳門整體教育制度健全的建立。我們認為關注高等教育發展的焦點不但放於高等教育素質、人力資源培育等層面,更應放眼於澳門教育發展一體化。
在此,本人代表澳門大學及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團隊歡迎各位就有關高等教育研究的問題進行交流,同時,亦藉此機會感謝大會邀請出席是次 “澳台關係論壇2010: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與澳台關係”研討會,研討會圓滿結束時,亦是各大院校交流合作之開始。